在大学里过生日,大一在学校过个生日,便摆了一桌子“杯具”
生日在11月或12月的同学,经常能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时体会到一种不同以往的快乐——请客吃饭收礼物,外加一个没有大人管束的狂欢(很可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放肆)。
【资料图】
为什么说11月或12月体验最佳呢?
9月和10月一般是刚开学适应期,一来互相之间不太熟络,很多人过完十一假期之前,朋友圈仅限于附近几个宿舍;二来大家都还处在全方位摸索学校生活方式的阶段,如果是在外乡上学,还要同时适应新城市。1月份往往要面临即将到来的考试,很多人又无法尽欢。
小源的生日是12月7日,他的室友阿飞是12月10日,难得有缘相识,二人决定一起过这个18岁生日。日期就定在了12月8日,正好是周五,下午还没有课。计划也简单,找来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吃饭,吃完去KTV,然后通宵打游戏,预算就两人AA。
于是,从11月末开始,二人都进入收礼物环节。最先收到的礼物是同屋的其他三个人送的,每人各奉上一个马克杯。另外还有一个没拾茬儿,一直对此保持沉默。
瞬间屋子里多出了6个杯子,小源提议“守着这么多杯子也用不过来,正好6个人,大家每人1个吧。”毕竟刚入学,绝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“示好”以求未来生活和谐一些。包括没拾茬儿那哥们在内,每人选了一个杯子。
除了室友之外,二人也陆续收到了室外的礼物,不过让二人头疼的是:清一色全是杯子。各种颜色、各种样式,还有配托盘和茶匙的咖啡杯、看上去就很不好刷洗的窄口大肚子杯、还有带耳朵的“扎眼杯”,其中还有阿飞高中时代的前女友不远万里寄来的DIY陶艺杯……一时间宿舍里成了“杯具展销会”。
几个人数了一下,他们一共收到了23个杯子。唯一一个不是杯子的礼物,是小源收到的一张手绘卡片。小源就犯难了,他一共收了9个,作为生日礼物来说也不好直接丢掉或转手送人,放在那又占地方。阿飞倒不是很在乎,把14个杯子在桌上摆了一排,就当是个景观。
不过最麻烦的事还不是收一堆杯子,而是请客。
不得不说,同学之间请客是一项技术,因为这个界限非常不好拿捏。
如果你主动叫来的人只是“带家属”还好,人之常情嘛。
还有这种情况就很麻烦:你去一个宿舍是想叫某一两个特定的人来参加饭局,就有可能会被动打包其他在场的人。
尤其是在第一个学期,彼此朋友圈子的界限还比较模糊的状态下,甚至可能会在你的饭局中见到自己厌恶的人。
小源和阿飞本来确定的是16个参与者,花销预算也已然心中有数。结果,实际到场坐在饭桌上的,足有28人。最夸张的是,他们去某宿舍只为了邀请一个人,没想到最终搞得该宿舍全员出动。还好后面唱歌和刷夜时,好些人不想晚归,走了大半。
一场生日活动下来,看上去是尽欢而散,剩下的就是成年以后的第一次人性大探索。这一次的聚会,很可能就决定了二人未来的朋友圈格局。
通常这样的活动,在整个大学期间一个人只会操办一次。一方面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每个人的朋友圈都越来越精准,不太会搞这种无差别的“凑热闹社交”;另外,这也是一种狂欢过后的冷静,毕竟进入新环境带来新鲜感的刺激在减弱。
这种事对东道主来说,确实有些糟心,但又何尝不是一次有趣的回忆呢?
关键词: